曾幾何時,有一種習慣、興趣、嗜好,是「儲戲票」(儲戲飛)。
說的不是今時今日,電影院票房以電腦打印出來的戲票。而是若干年代之前,那種以人手用蠟筆劃位、人手撕出來的戲飛。那種一般是粉紅色、薄薄的戲票上,只會印有著電影院的名字(諸如普慶、海運、凱聲、金聲等)以及場次(兩點半、五點半、九點半之類)。至於日期,是用原子印「吸」上去的。有關電影名字,更是完全欠奉。
所以,儲戲票的人,通常都會像我一位好朋友般,每看完一部電影後,就自行把電影名字,寫在戲飛背面,甚至會多寫幾句,例如跟誰一起看。若不如此做的話,日後單憑戲票,是不會知道當天到底看的是甚麼電影。
如今的電影票,所有資料都是電腦打印上去,日期時間戲目全部齊全,儲戲飛的人,應不用再自己寫戲名吧!如此想,就大錯特錯了!皆因,現今的戲票已經是不能儲的。
我近年試過有段時間,把那陣子看過的電影,每一張票都保留,儲著,以為他日可作紀念。誰不知,大半年之後,把那堆戲票取出來一看,上面打印著的文字,已然全部褪色,甚麼都沒有剩下來,有如白紙一張。情況跟Fax紙是一樣的,皆因現代戲票,也是以感熱式打印出來的。
可以斷定,「儲戲飛」這種習慣、興趣、嗜好,已經是絕種的了。我想,我那位喜歡儲戲票的好朋友,如今也無戲票可儲了。
但有一點值得高興:他當年儲戲票是源於他對電影的喜愛,而他對電影的喜愛已造就他今時今日成為了一位電視劇大導演。
(舒展超,稿於2014年11月24日凌晨1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