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正小散文017:級社撞名

PC

對上一篇《培正小散文》,居然是三年半前了。

這幾年內,母校都發生了不少事,頗值得記述。然而,縱觀香港社會上所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,更加令人憂心;相比之下,對母校的事情大家也許就比較不上心了。再者,這幾年我個人在職場上浮浮沉沉,說得白一點是要掙扎求存,自然沒有太多雅興去月旦母校之事。

感恩,去年年末得以加入了一個能發揮所長的團隊,且半年來總算發展穩定。近日因工作之緣故,接連接觸幾位培正校友,包括羅乃萱師姐(也是師母)、傳媒人梁家權,及即將接任校長的何力高等。忽然間又被「紅藍魔咒」圍繞,又生起了要寫《培正小散文》之心情……

近期母語、廣東話的話題在香港鬧得沸沸揚揚,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被有心人利用及政治化,進一步加深了中港兩地的裂痕。我說「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」,因為我的母語就是廣東話。很簡單,我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,心底裏也一邊在唸出這些文字,正是用廣東話的。

說到母校,我不清楚現在校內的情況如何、用甚麼語言授課。不過,我相信在母校舉行的大部分活動,例如畢業禮、同學日等等,大會方面(如司儀、主禮等)所採用的語言仍然是廣東話吧!(我個人近十年雖然完全絕跡母校活動,但這一點我是相當肯定的。如事實不是如此,煩請各方指正。)

我提起廣東話,因為最近發現了一件事,讓我感到納悶,是關於培正級社的命名。培正級社的傳統(即一級一個社),由1920年級開始,至今已成立逾百個社,去到最新的2024年級「恩社」。(完整的歷屆級社名單,可參閱「培正同學會」網站。)*

傳統上,級社在小五年級時成立,故「恩社」的學弟學妹,應是正在培正小學就讀小五。(如有計錯數,請見諒,但應不會差太遠。)但唔講唔知,這個社名,其實與另一個級社「撞」了,就是1975年級「昕社」。「恩」與「昕」在廣東話絕對是百分之百同音。

這種「撞名」情況居然經常發生。我發現,2018年「臻社」(正是今年的畢業班?),與2014年的「雋社」的發音也相當近似。二社年份相近,且同期在校內(「臻社」同學中一時,「雋社」同學是中五),如似近似的社名發音,或曾引起過不便或誤會。其實,1982年級也叫做「駿社」。

我還找得出來的「撞名」社,有:1962年「旭社」與1940年「毓社」、1998年「鷹社」與1978年「英社」等……最厲害的,是Hey:2008年「希社」、2006年「禧社」、1988年「曦社」、1949年「熹社」,簡直是鬧四胞!試想想,在同學日大公宴上,司儀在咪高鋒宣布:「請Hey社同學上台合照!」然後就會有四班人,同時起身上台!尤其是,「希社」與「禧社」只相隔一年,真心想知道,當年在陸運會時,兩社啦啦隊各自叫喊「希社加油」與「禧社加油」,大家聽得出有分別嗎?變相是為對手加油?阿媽我好亂呀!

奇怪的是,明明知道同音的社名會造成混淆,為何當初定社名時,不作迴避?我清楚記得在我小五那年,我社社名是如何定出來的。那是一場全民投票,即是由全級同學一人一票選出社名,只不過,候選的三個名字,卻是一早由校方定出。話說某天上課期間,突然班主任就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字:博、宏、力;然後就請同學們不記名投票。結果投票結果是「博」……幸而不是「宏」,因為早就有1950年「弘社」。

那到底那三個候選社名,是由誰提出來?敢情不是由同學會提出吧,如果是的話,同學會理應會考慮到同音的問題。可能是,只由某位老師,隨便翻開字典,揀幾個靚字出來。

可以肯定的是,作為小五學生,投票時根本唔知頭唔知路:乜嘢係級社?社名用來做乜?試想想,如果「希社」的同學,知道原來一早已經有「禧社」、「曦社」和「熹社」的話,他們仍然會選「希」這個社名嗎?

(利申:我真係純粹講培正內部事務咋,唔好政治化我呢篇文章呀!拜託!)

 

余銘

(完稿於2018年6月16日23時)

*(最新資料:謝謝學妹提供,原來今年5月5日培正小五同學已成立「安社」,應是2025年級。故文中的2024年「恩社」應是現屆小六同學。特此補充。)

https://button.like.co/shuminger

 

 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