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是Celine,她是Dion」

大家應該已很熟悉以下這一幕對話了。

「你有兄弟姐妹嗎?」「我有個妹妹。」「她叫甚麼名字?」「她叫Dion。我是Celine,她是Dion。」「噢,你父母一定很愛Celine Dion了。」「是的。」

多麼造作的設計對白。主持人為何東不問西不問,就偏偏問小女孩「你有兄弟姐妹嗎」,正是要帶出以下的預設對話。你說事前沒有預先夾過嗎?打死我也不信囉。

其實都幾慘。打從一出生開始,就已經被父母編好了程序,要走這條路;就連名字都已經設定了與著名歌手相同,讓她們天天都要被浸淫在那培養液中,根本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洗腦吧。

我忽發奇想。

「你有兄弟姐妹嗎?」「我有個弟弟。」「他叫甚麼名字?」「他叫路德。我是馬丁,他是路德。」「噢,你父母一定是很虔誠的教徒了。」「是的,我爸爸是牧師。」

——說起來,我有位小學同學如今是牧師,他的父親也的確是位牧師。我同學的名字既非馬丁也不是路德,不過也近了:提摩太。但我不知道世伯的英文名是否保羅。(註:保羅乃提摩太的老師。)

「你有兄弟姐妹嗎?」「我有個弟弟。」「他叫甚麼名字?」「他叫佐敦。我是米高,他是佐敦。」「噢,你父親一定是米高佐敦的粉絲了。」「也算是吧,其實他是賣波鞋的。」

——這個嘛,我只想起姚明的雙親,也是職業籃球員。

「你有兄弟姐妹嗎?」「我有個弟弟。」「他叫甚麼名字?」「他叫D2。我是R2,他是D2。」「噢,你父母一定是《星球大戰》粉絲了。」「是的,我們還有一隻狗叫Indiana。」

——咦?某某君的那對子女,英文名好像真的是Luke及Leia呢!

你的名字中,有這種「預設」嗎?我赫然發現,我的本名,原來是魯迅那百多個筆名之中的一個……難道我的名字之中也有父母的Hidden Agenda?難怪我又要在文字中繼續默默耕耘了。

舒展超(2017年6月24日)